“現在合作社與技能培訓學校合作,不但教我們農牧民學習生產技術,還解決銷路問題,我們家一共5個溫室大棚,每個大棚年收益有1萬多元。”西紅柿、黃瓜、辣椒、南瓜……都是扎西卓嘎在技能培訓中學會種植的品種。
邊壩縣農業農村局局長旺扎說,近年來,邊壩縣成立蔬菜種植合作社,積極發展蔬菜種植產業,在草卡鎮建設高效日光溫室185座,年蔬菜供應量達300多噸,年產值310多萬元,惠及群眾195戶、975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78戶、339人。
云南白族制刀匠寸昆杰(中)和西藏昌都藏族制刀匠強巴倫珠(左)、貢覺(右)在合作社前展示打制好的洛隆藏刀(2020年9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西藏農牧業經營主體以往以家庭為單位,產業規模小,商品化率低,市場競爭力差,抗風險能力弱。
為此,西藏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將目光投向農牧民專業合作社,因地制宜組織成立種植業、農畜產品加工業、物流運輸業、民族手工業等有地方特色的專業合作社,引導和支持合作社規范發展,在政策支持、幫扶引導、設施建設、產品培育、市場拓展和品牌打造等方面持續加大工作力度。
西藏林芝市朗縣諾貢辣椒銷售及農產品加工農牧民專業合作社社員正在將瓶裝辣椒醬裝箱(2020年7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汝鋒 攝
農牧民專業合作社的成立和發展,改變了入社農牧民原來的生產方式,有力推動農牧民脫貧致富。
自治區農業農村廳農村合作經濟指導處處長次仁旺姆說,農牧民專業合作社的興起,使西藏農牧民生產經營方式發生了根本性改變,生產效率和生產積極性得到極大提高,農牧業生產專業化、標準化與規?;酱蟠筇嵘?,有效帶動了農牧民收入增加,為西藏整體告別絕對貧困打下了堅實基礎。
2020年7月6日,西藏山南市扎囊縣吉汝鄉扎西林村民族手工業(邦典)專業合作社里,扎西林駐村工作隊隊長央珍(左)、黨支部書記旺扎(右)和專業合作社社員次旺曲珍查看邦典質量。新華社記者 張汝鋒 攝
西藏自治區農業農村廳的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底,西藏農牧民專業合作社已達13726家,同比增長58.8%,加入合作社家庭164749戶、537159人,合作社社外輻射帶動77632戶、213830人。
西藏山南市隆子縣新巴鄉的一名村民在奶牛場里收集牛奶(2017年7月8日攝)。新華社記者 普布扎西 攝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社會經濟研究所所長扎洛說:“合作社對西藏農村經濟發展和脫貧攻堅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這一經濟模式對西藏接續推進鄉村振興也至關重要。”
西藏林芝市巴宜區米瑞鄉色果拉村村委會副主任索朗次仁在養雞場里喂雞(2017年8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汝鋒 攝
西藏拉薩市四季吉祥村村民在采摘雪菊。(2017年9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數據顯示,2020年前三季度,西藏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39元,同比增長12.2%,增速比全國高6.4個百分點,快于城鎮居民收入增速2.4個百分點。